有一种观点,认为1980年代繁盛的中国文坛与“第五代”导演是相互成就的。因为,如果没有莫言、李碧华、刘震云、王朔这样的作家创造的故事,也不会有这些导演制作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电影;也是电影让文学作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那么现在,传统文学领域涌入了网络大军的时候,又有谁能为中国电影继续输送故事?
“现在凡是有点追求的影视公司老总,每天都会看看网络小说。”一位电影业内人士这样说道。“网络IP”成为互联网公司、影视公司和导演时常挂在嘴边的热词。过去5年中,这一趋势逐渐孕育,并在过去一年爆发。2015年6月至今,总共有11部改编自网络IP的电影和电视剧在商业上获得成功。6月18日,一个名为“互联网文学·影视剧剧本·新编剧人才”的论坛在上海电影节主会场举行,作家陈村、阅文集团CEO吴文辉、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腾讯互娱影视与版权业务部助理总经理陈英杰、中国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以及网络作家余虹、张挺参加了论坛。
“今天电影发展的形势已经开始倒逼我们的影视剧剧本,需要新的编剧人才。”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在论坛上这样阐释电影与网络文学在当下的关系。
与此相应,网络文学也产生了新的变革,文学网站开始从付费阅读出发,聚合全产业平台。譬如,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拥有400万网络作者,作品总数已经达到1000万部,这一数字占据互联网文学内容的80%。在这个平台上储存的海量文字素材将会在出版、影视、游戏、动漫、音乐等各个产业得到开发。
“网络文学的互动性”是参与论坛的业内人士都提到的。“网络容易形成话题,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写作过程,而不像一般作家那样,自己关在家里写。”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会长陈村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这样说道。程武则站一名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上,将“IP”称为“一种情感共鸣的符号、一种经过检验的用户需求”。也正因为在成书之后,粉丝就已经对作品进行了一轮评价和筛选,网络文学作品的受欢迎程度能够在进一步开发之前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估量。所以,网络文学一时之间得到了巨量资本的青睐。今年以来,屡屡有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版权卖出高价,同时,如天蚕土豆、梦入神机这样的大神级网络作家的版权收入已经达到每年500万到2000万。
互联网上,读者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票选”出来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作家是迎合读者的。文学自此不再是一种公共话语,而是一种私密空间中阅读的材料。“顺着读者的心理需求来写”,这一准则被很多网络作家奉为圭臬。“网络文学看问题的方式与传统文学是完全不同的,这之间没有延续性,是切断的。”张挺说道。在他看来,网络文学将原本具有某种权威性的文学拉到了私人领域。
陈村则认为,现在,“网络IP”这个概念炙手可热,但很多人都没有说到根本性的问题上。一些基于大“IP”改编的影视剧之所以能够赢得观众,其原因是:“我们的读者和观众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你们专家说话才算数。你们挑选的一个人就塞给我们,我们不认。”
其实,现在很多人口中的“网络文学”并不能概括所有产生于网络的文学作品,而几乎只是类型小说的代名词。“今天所谓的网络文学已经枪毙了其中的很多东西。”陈村说道,“比如《繁花》,虽然最初也是产生于网络的小说,但它就不被当成网络小说去看,因为它不是类型小说。其实在网络文学当中涌现了很多作品一些散文、诗歌,由于与产业化要求不同,不能带来经济价值,于是,人们也就不把它们当东西了。”
网络文学将会把电影带往何处?陈村用“前途未卜”来表达他的感受。他赞赏电影《致青春》,但他并不认为电影的成功来源于小说。“电影的成功与导演、编剧和演员的能力都息息相关,并不是有受关注的网络文学,改编成电影就一定好。”
导演李少红则更看重电影人本身的专业性。她从1990年代后期便开始关注网络文学,在她的观察中:“并不是有好IP就等于有了电影和电视,我觉得这还是两回事,拍得不好,一样被吐槽。并不是说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就有理由比较奇葩、比较粗糙。”